首页 > 新闻 > 外媒看滁 > 正文

滁州:林改“三定”带来“三增”

滁州市南谯区有1700多万亩石质荒山,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而林改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业投资热迅速升温,社会办林业蔚然成风,带动森林资源增量、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森林覆盖率提高

“林改最大的好处是明确了权益,激发了社会投资造林热潮,带动林业资源增加。 ”南谯区林业局负责人说。

南谯办事处胡桥村沈庄组和前郢组村民的房前屋后有206亩石质荒山,平均土层厚度不足10厘米,几十年造林不成功。林改后被当地孔凡魁、杨兵、裴元亮三位农民承包。为提高造林质量,承包户们采用挖掘机全垦整地,改地适树,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麻栎,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

短短几年,南谯办关山、山林、城西等绿化难点地区就开发石质荒山近2万亩,使石山披上绿装。近三年来,该区累计造林面积达5.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5%。目前全区林地达43.2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5%。

林业产业化加速

随着各项配套改革的推进,林地的价值和产出率逐渐提高,林业流转和抵押贷款也让林地成了“绿色银行”。

林业经济日渐活跃,大量的资金和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有力推动了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成为许多林区乡镇的支柱产业。同时,通过林地林木流转,一些不愿意经营林业的农民获得了创业的原始资金,转行开始从事种植养殖业、服务业和外出经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2007年沙河镇白米村420亩杨树幼林,在地租另外支付的前提下,由70万元底价竞拍,最终被上海市一家民营企业以140万元中标。

林改还盘活了林业资产。林改后林农的林木资产和林地资产可以抵押,无需通过采伐就可以把活的资产变成资金。林改以来,金融部门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000多万元。

“绿色银行”增收

林改后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山林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

南谯办关山村的李明山、周生宾承包荒山种植桃树、枣树,每亩年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许棵村村民钱荣华在自己50亩果园里投资20万元开办“农家乐”,形成“赏花、采果、垂钓、品农家菜”一条龙服务,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生意红火。

蓬勃发展的林业经济,在南谯西部的丘陵区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古关仙桃、金太阳杏、冬枣、滁菊、无公害花生、木炭、农家乐旅游等日益走红。目前,在施集镇孙岗、井楠、明章、乌衣镇吴港等重点林区,农民从林业中获得的收入已占其纯收入的40%以上。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友奎
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