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滁州新闻 > 正文

张祥安接受采访:建设生态滁州 实行“一票否决”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市市长张祥安 中国经济网记者 梅淑娥 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日讯 (《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 梅淑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张祥安。张祥安代表说,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以改革为动力,协调推进,尽早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

中国经济网记者:作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滁州加快与南京同城化进程,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转型承接进程,在承接转移、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怎样成就?

张祥安代表:滁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一翼。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扣承接是主题、转移是核心、示范是目的的要求,着力先行先试,坚持创新发展,打好金字招牌,奋力承接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园区建设,夯实承接平台。“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开发区发展和扩容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绩。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到15家,开发区数量仅次于合肥、安庆,居全省第三位,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

二、抓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大滁城”和“美好滁州”建设,开展“城乡统筹推进年”活动,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47%,比2010年提高了4.87个百分点。

三、转变承接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招商方向,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凭借高位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代理招商、推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精准招商方式,努力推动招商引资转型升级,全面立体承接产业转移。至2014年9月底,全市境内省外亿元以上项目累计实现到位资金1711亿元,接近“十一五”总量的2倍;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达1159个,是“十一五”总量的3倍;项目平均总投资达5.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新引进亿元项目的平均总投资3.9亿抬高了35.9%。

四、坚持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以来,我市以示范区建设和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战略机遇为主线,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目标,全市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市被认定的创新型企业达45家,已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共72个。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1家,居全省第六,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增加到12家。

五、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滁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目标管理,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率先在省内建立能耗消费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全市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用能单位实施在线监测。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抓好17家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取缔5家重金属排放和铅蓄电池企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处理率达80%以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申报并批准实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5个。整改严重影响环境的问题,确定重点保护水源地62个,启动实施琅琊山山体复绿工程,先后建成17个生态镇、46个生态村和1个国家级生态镇。

中国经济网记者:滁州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您认为,各城市在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均会获取相应利益,将为滁州带来更大的经济“辐射”。所以,滁州以最快速度加入了合肥经济圈,拓宽经济圈附体,开启了东向发展的大门。这对于滁州的当前及未来的建设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张祥安代表:2013年,我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参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交流合作,实现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双圈带动、左右逢源的发展愿景。

滁州本着发挥优势、资源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抢抓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的新机遇,扎实推进规划编制、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谋划、产业发展、专题研究等方面合作。全面加强合肥滁州战略协作,以合滁高层对接为带动,加强对口交流合作;以城镇体系规划为引领,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以交通项目为抓手,推进与合肥快捷化发展;以承办会商会为契机,全面推进专题和项目合作;以产业联动发展为依托,努力推进多领域合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促进与圈内各市联动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一步,滁州将充分发挥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聚合发展优势,拓展合作领域,加强重点规划衔接,共同推进《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报批工作,尽快实施;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以重大项目合作为重点,结合“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谋划工作,进一步谋划对经济圈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牵动性的重大合作项目,不断充实合肥经济圈项目储备库,建立跨区域重大项目联合推进机制,与圈内城市共同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建设实施一批、前期推动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促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争取省级层面支持。与圈内各市加强配合,共同争取省政府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用地保障、财税扶持和生态环保等方面予以倾斜,全面增强经济圈吸引要素资源的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对接。围绕打造一小时城际通勤圈,完善经济圈内部交通网络,重点推进合滁宁城际轨道、北沿江铁路、滁淮高速、合宁高速扩建等干线和一批省道连接线建设,加快实施江巷水库、窑河—高塘湖复航等水利水运工程,合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以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新型化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为纽带,深化经济圈产业分工合作,共建区域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开展生态环境共治。以经济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专题合作为起点,加大对汽车尾气、秸秆焚烧、工业废气、扬尘等整治力度,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探索跨界河流污染联合执法,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创建力度,共建环境友好型经济圈;推进要素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同城化。

中国经济网记者:1979年凤阳小岗村农民以石破天惊的大包干创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现在小岗村的情况怎样?滁州“三农”工作有什么独特之处?滁州在土地改革方面有何经验?

张祥安代表: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全国十大名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凤阳县东部约28公里,京沪铁路、G36(宁洛高速)高速公路、省道307、101线依村而过,距宁洛高速小岗出口仅15公里。现辖23个村民组,946户、3970人,村域面积2.25万亩,其中可耕土地面积1.45万亩。

近几年来,小岗村“两委”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使小岗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至2014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集体经济收入665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万元,比上年增长19.8%;旅游接待量突破90万人次。

滁州在土改方面做了积极探索。2014年3月,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作为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迅速启动,抓紧抓实。

全市试点工作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试点面广。全市共有45个乡镇(园区)参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总量位居全省第一。除凤阳县16个乡镇(园区)作为全省试点县整县推进外,全市还有29个乡镇也同步开展试点。全省非试点县的试点乡镇总数为87个,我市就有29个,占全省1/3。二是工作量大。全市确权涉及303个村、5204个村民组、231211户、914879人,试点实际耕地面积238.8万亩,试点人口和面积均占全市总量1/4。三是资金投入多。四是矛盾纠纷上交少。市确权办梳理了土地确权政策解答汇编,试点县(市、区)、乡(镇)、村层层成立了矛盾调解组织,并在确权调查摸底阶段对可能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详实的排查,统一制定了解决问题的预案,及时把矛盾消化在基层,试点以来,市政府没有接到一次关于土地确权矛盾和纠纷的信访。五是总体进展快。目前,7个试点县(市、区)整个外业测绘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入公示确认审核环节,现只等省土地确权数据录入系统软件确定后,即可开始颁证。全市试点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市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比全省提前1年完成。

中国经济网记者:打造幸福宜居城市,实施在城市建设上从“构建产城一体化”、“整合城市资源”、“加大城市管理”三个方面深化改革以来,有什么突出效果?

张祥安代表:2014年5月以来,滁州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统分结合、齐抓共管”思路,积极推进市区城管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市区城市管理水平。

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理顺了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市级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将本应属于基层的管理职责划归各区,各区均组建或完善了城管工作机构,有效地推动了区级政府(管委会)的主体作用和街道、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起“市级宏观统筹、区级全面负责、街道、社区共同落实”的城市管理三级管理新机制。对市、区两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承担的工作进行了合理定位,市本级主要突出了对区的指导与考核、对各功能园区的指导、支持、服务等,不再具体安排和参与有关执法工作。(二)整合了城市管理资源。下移管理重心,明确责任主体,打破了以往工作模式,形成了“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格局。各区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整合基层力量,将街道、社区干部和交警、城管执法人员进行编组、定人、定责,层层落实责任,把每项工作明确到人,责任到人,一抓到底。(三)有效化解了城管执法矛盾。重心下移直接达到了管理关卡前移的效果,通过各街道办事处与城管人员共同对违法行为提前介入、劝导,基层组织在掌握信息上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能将违法、违章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四)有力推动了城市管理高效运转。各区以改革为动力,大力组织“三治三增三提升”比、赶、超活动,全面治脏、集中治乱、全力治违。

  代表委员小资料

张祥安,男,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周万钧
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版权声明 | 手机访问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我要投稿
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滁州日报社承办
Copyright?2009-2010 Chuzho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滁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皖网宣备3412015001号 皖ICP备11004325号-1 热线电话:0550-3022685